行業總產值4441億元!未來“精深加工”將是水產加工業的發展方向
水產品加工行業是漁業第二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2019年,水產品加工行業運行態勢基本平穩,水產品加工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穩步提升,產業轉型升級和重構步伐加速,全年加工總量為2170萬噸,行業總產值約4441億元。
隨著水產加工企業數量進一步減少,行業集中度的進一步提升;同時,隨著加工設備的改造升級和產品儲存技術的提升,水產加工能力總體提升、冷庫凍結能力也進一步優化。
但是,與國際水產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加工技術還處于“初加工”階段,借鑒發達國際的行業發展經驗,未來“精深加工”將是我國水產加工業的發展方向。
水產品加工行業產業鏈分析
水產品加工行業是漁業第二產業的主要部分,不僅從總量上帶動了漁業經濟增長,還從結構上優化了漁業產業。水產品加工行業的上游供給加工原料,主要涉及水產養殖業和捕撈業;下游消費市場群體包括終端消費者和餐飲企業等。
中國水產加工企業數量逐漸減少
數據顯示,2015-2019年,我國水產加工行業的企業數量呈小幅下降趨勢。2019年,行業內加工企業總數量為9323家,同比減少13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數量為2570家,同比增加46家,說明行業集中度正進一步提升。
隨著我國水產加工設備逐漸向自動化、智能化方向升級,水產加工能力總體提升。數據顯示,2015-2019年,我國水產品年均加工能力從2810.33萬噸提升至2888.19萬噸。2019年,水產加工能力為2888.19萬噸。
中國水產冷庫數量總體減少
在企業數量總體下降的同時,我國水產品冷庫數量也呈總體下降趨勢,但冷庫的凍結能力在逐年提升。2015-2019年,我國水產品冷庫數量從8654座下降至8057座;冷庫凍結能力從91.92萬噸/日提升至93.05萬噸/日。
2019年水產品加工行業總產值4441億元
數據顯示,2015-2019年,我國水產加工行業總產值呈穩定增長態勢。2019年,水產品加工行業運行態勢基本平穩,水產品加工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穩步提升,產業轉型升級和重構步伐加速,全年總產值約4440.99億元,同比增長2.40%。
水產品加工行業產品類別
水產品加工包括以魚、蝦、蟹、貝、藻等的可食用部分制成冷凍品、腌制品、干制品、罐頭制品和熟食品等的食品加工業和以食用價值較低或不能食用的水產動植物以及食品加工的廢棄物等為原料,加工成魚粉、魚油、魚肝油、水解蛋白、魚膠、藻膠、碘、甲殼質等的非食品加工業。
具體產品主要包括:冷凍水產品、魚糜制品及干腌制水產品、藻類加工品、魚油提取及制品的制造和水產品罐頭制造產品等。
2019年中國水產品加工總量小幅提升
隨著國民生產水平的提高,健康飲食重視程度的提升,帶動我國食品消費結構的升級調整,水產品具有脂肪含量低、蛋白質含量高、富含多種微量元素等特點,迎合了目前市場追求健康食飲的趨勢。數據顯示,2015-2019年,我國水產加工總量呈穩定增長態勢。2019年,水產品加工總量為2170萬噸,同比增長0.61%。其中,海水加工產品總量為1776.09萬噸,淡水加工產品總量為393.83萬噸。
蝦類加工品*受市場追捧
2019年,我國水產加工品中,水產冷凍產品的加工量*大,約1532萬噸,占比水產總加工量的71%;其次是魚糜制品及干腌制品,加工量約292萬噸,占比13%;排名第三的是藻類加工品,加工量為115萬噸,占比5%。
水產加工品的部分細分產品中,蝦類產品的加工量*大。數據顯示,2019年,克氏原蜜蝦(俗稱“小龍蝦”)和對蝦的總加工量接近100萬噸,“吃蝦”已逐漸成為人們飲食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精深加工”將是未來發展趨勢
我國水產加工行業經過多年發展,取得了較大進步。但總體來看,大部分水產加工只處在初加工環節。為了加強對水產資源的充分利用,提高水產品的附加值,國際水產發達國家逐漸發展了水產品精深加工工業,主要包括低值產品的綜合利用,優質產品的精深加工,合成水產食品及*美容水產食品的逐步發展等。
例如,日本企業利用水產品加工中廢棄物所開發制成降壓肽、魚皮膠原蛋白、魚精蛋白等已作為產品進入市場。因此,提高水產品加工的技術含量、多元化開發水產食品、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方向發展,是我國水產業發展的未來趨勢。
來源 |前瞻產業研究院
第六屆中國(廣州)國際漁業博覽會
時間:2020年9月24-26日
地點:廣州·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展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