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絮凝技術簡介:
電絮凝的反應原理是以鋁、鐵等金屬為陽極,在直流電的作用下,陽極被溶蝕,產生Al、Fe等離子,在經一系列水解、聚合及亞鐵的氧化過程,發展成為各種羥基絡合物,使廢水中的膠態雜質、懸浮雜質凝聚沉淀而分離。同時,帶電的污染物顆粒在電場中泳動,其部分電荷被電極中和而促使其脫穩聚沉。
電絮凝一個復雜的過程,在電場的作用下金屬電極產生陽離子在進入水體時包括許多物理化學現象,從離子的產生到形成絮體包括三個連續的階段:
(1)在電場的作用下,陽極產生電子形成“微絮凝劑”——鐵或鋁的氫氧 化物;
(2)水中懸浮的顆粒、膠體污染物在絮凝劑的作用下失去穩定性;
(3)脫穩后的污染物顆粒和微絮凝劑之間相互碰撞,結合成肉眼可見的大絮體。
其反應是一個復雜的物理、電化學過程,理論上所消耗的電能可以處理任何當量的化學需氧量、分子能轉換等。引起電化學反應,實現離子的去除,由于極板的正負極產生[·OH]和[H+],具有很強的氧化性和還原性,對水體中的有機物和無機物進行氧化還原,達到去除污染物的目的。同時,由于鐵極板在電解時產生鐵離子,與水中的金屬離子混凝沉淀,不需要另外投加藥劑,減少了運行費用。
電絮凝技術的歷史
1906年,Dietrich取得一個電絮凝技術的專利,專門有人和公司對電絮凝過程進行改進和修正。
1909年,Harries(美國)取得電解法處理廢水的專利,它是利用自由離子的作用和鋁作為陽極。
1956年,Holden(英國)利用鐵作為電極來處理河水。
1976年,Asovov等人(蘇聯)利用電絮凝法處理石化廢水。
1977年,Osipenko等人(蘇聯)利用電絮凝法處理含鉻廢水。
1983,Weintaub等人(美國)利用電絮凝法處理含油廢水。
2002,Cardia(澳大利亞)取得去除放射性核素的專利。電絮凝技術的發展已進入一個強產業化的過程,包括解決電化學反應槽的設計、電極除污、能給、操作條件、提供*全配套設施等關鍵問題。
電絮凝技術的優勢:
電絮凝技術和產品優勢:(1)自動化程度高,操作簡便,維護簡易;(2)可根據進水水質水量變化,靈活調節;(3)不受環境溫度變化影響,系統工作和出水水質穩定;(4)以交流電直接供電,耗電量少;(5)可通過調節極板組合、電流密度、電壓強度、PH值、電導率等達到良好處理效果;(6)投資成本低,使用范圍廣,污泥量少;(7)與其他工藝結合,達到理想的處理效果;(8)設備占地面積少。
電絮凝設備規格型號:
電絮凝技術應用行業:
·金屬表面處理廢水
·電子工業廢水處理與回用
·紡織、印染、漂染工業廢水
·造紙廢水深度處理與回用
·高濃度食品工業廢水
·高濃度制糖工業廢水
·高濃度味精工業廢水
·油田回注水處理與回用
·電力廢水深度處理與回用
·機械制造廢水處理與回用
·廢水
·制革廢水
·難生化處理廢水(垃圾滲透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