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按需印刷系統需要采用數字印刷設備、印后膠裝訂設備及與以上生產方式相配套的紙張、墨水等耗材。然而,目前市面上大多數設備或耗材供應商并不具備全套裝備制造的能力,這時將以上各關鍵部位整合成一個互相兼容并有效運作的完整系統就成為擺在設備集成商面前的一個課題。如何解答好這個難題,《中國新聞出版報》記者專訪了大恒數碼印刷(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李俊杰。
在按需印刷業內,大恒數碼算是國內最早的“嘗蟹者”,是2011年江蘇鳳凰POD按需出版設備系統集成的供應商、2012年北方地區首套POD生產線的擁有者,既有上游設備系統集成經驗,又有POD數碼印刷企業的實際生產經驗,上下游通吃的大恒數碼對于按需印刷的設備集成有著值得行業借鑒的經驗。李俊杰表示,當前POD生產系統有3個要素值得關注——工作流、系統穩定性及人才。以上3個要素對于印刷企業影響巨大,是區別于傳統印刷膠印機和生產方式最大的部分。
工作流發展瓶頸
工作流簡而言之就是將各硬件銜接在一起的軟件系統,唯有應用好工作流軟件才能發揮出數字印刷設備本身快速、個性化的生產性能。李俊杰認為,即使是目前業內聚焦度極高的柯達、惠普、佳能等數字印刷機制造廠商,工作流都是困擾它們的難題。據介紹,目前市面上的工作流產品分為兩個陣營,即國際陣營與民族陣營。國際陣營中文件格式以PDF、GDF為主,民族陣營則以方正為首,主要核心能力是在原有市場基礎上利用出版軟件和數字印刷設備為出版社及印刷廠做數字與傳統的對接。
然而隨著按需印刷這種新型業態的發展,其特有的生產方式令越來越多的出版社開始慢慢脫離以往賴以生存的國產排版軟件,將目光投向國際通用的PDF軟件。這令人們在關注按需印刷生產中的硬件設備的同時,開始關注軟件。
如何令對接更加無縫?李俊杰將按需印刷中印前、印刷、印后整個設備系統中各個環節的集成比做一場戰爭。如果說傳統印刷方式猶如古代戰爭,以戰爭中雙方所持有的武器裝備及士兵數量決定勝負的話,那么數字印刷則更像是一場現代戰,拼的不是單個設備的效能,而是整個系統效能。而且在這個生產系統中,并不以單個設備效能的累加決定勝負,相反則遵循木桶原則,整個系統中產能最低的部分決定著整個系統效能值。舉例來說,就是不能光關注印刷機,甚至要考慮后道中的裁切設備。
因此,在購置按需印刷生產系統時,并不是買到最貴的設備就一定會得到最好的效果,甚至有可能會造成過度投資,以致財務壓力過大。購置設備時要謹記——理性投資。
穩定性成敗關鍵
時效性是按需印刷的生命線,以往傳統印刷方式下長時間交貨的狀況,如若發生在強調個性化、數字化的按需印刷身上是不能為人們所接受的。要保證時效性,就要求按需印刷企業必須做到快速反應及生產,而快速的前提必須是生產系統的穩定。“穩定及快速反應是POD生產中比產能更重要的事情。”李俊杰說。
如何保證生產穩定是目前探索按需印刷的企業都在思考的問題,從整個系統的角度來看,最首要的抉擇是——數碼印刷機與后道裝訂是選用全連線還是離線。有兩個經典案例——江蘇鳳凰POD系統采用的是印刷與后道連線的模式,一條龍直接生產;大恒數碼采用的是近線方式,后道裝訂設備近距離配合數碼印刷機生產,但并不完全連線。縱觀二者,價格相當,不分伯仲,但運用到實際生產中則各有利弊。雖然全自動化的連線系統看起來更炫、效率更高,然而一旦某一環節發生故障,就需要全線停機修理。因此在時效性和穩定性方面,近線方式似乎略勝一籌。
李俊杰說,連線情況下整個系統的穩定指數是所有設備穩定指數相乘,而近線系統不會因為某一環節停機而造成整個系統癱瘓,并行工作情況下的穩定指數是系統每部分相加。
人才最易被忽視
“我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究竟操作者是生產線的一部分,還是生產線是人的一部分?”當李俊杰向記者提出這個問題時,著實令記者吃驚,這是以往在談論按需印刷時從未被提及的一個話題。他繼續說:“人才必須提到與設備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來。我們對此深有體會,這是一個幾乎被所有人忽視的問題,以往幾乎所有的老板、投資人都將眼睛盯在硬件、軟件、材料上,卻忽視了人這個生產線上最重要的環節。相信即使是同樣的材料、同樣的工藝標準、同樣的生產線,不同的人生產出的產品都是不同的。人的素質是整個系統中的隱性要素,需要通過長期操作摸索實踐和培養,其實是生產線集成中很重要的部分。”
李俊杰說,關于按需印刷操作人才的培養做法,每個企業都有著不同的理解,不能照搬國外成功案例。當下,我國有很多企業反復去按需印刷發展較好的歐美國家和中國臺灣、香港等地區考察觀摩、參觀學習,然而客觀規律顯示,照搬的結果往往是失敗者多成功者少。唯有在學習和借鑒的基礎上,依靠創新走出自己的一條路才更加可行。
建議務實+眼光
當記者讓李俊杰對已經上馬按需印刷或即將購買按需印刷設備的企業提建議時,他說出了兩個字——務實。他解釋,很多企業喜歡一步到位,往往基礎實力越薄弱、投資反倒越大,然而市場上不乏有投資不理智、不務實的案例發生,“真正能做到務實其實非常難”。他建議,企業應本著科學的精神,想清楚如何發揮出整個系統最大效能、未來企業按需印刷如何運營生產等問題,更需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并兼顧前瞻性的眼光。
面對業內外按需印刷火爆的熱度,李俊杰反倒一再強調“冷靜”二字。他認為尤其在設備前期投資時,不僅要有前瞻性的眼光,更要有明辨真偽的眼光。李俊杰表示:“在市面上各種按需印刷的消息滿天飛的時候,一切似乎都看上去很美,但越是在這種時候,印刷企業越需要擦亮眼睛,不但要在決定設備投資時冷靜,更要注重設備供應商的選擇,前期的冷靜可以為后期的順暢合作開個好頭。”
“如果靠買設備就能做好POD那就太簡單了,一窩蜂的盲目跟風購置設備,恐怕會導致投資過度、產能過剩。”李俊杰認為,從世界范圍來看,投資到專業性公司和擁有這個公司概念完全不同,而前者更符合經濟發展規律。
“如若一件事情簡單到大家都做并能做成功,那這件事情的價值就可想而知了。”按需印刷在國內雖被看好但能夠做成功目前來看仍需時日。以大恒數碼為例,據介紹,自2012年年底成立以來,企業正逐步為市場所接受,業務開始慢慢有起色。“半年以來逐步在提升,做按需印刷真不能一蹴而就。”李俊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