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寶島包裝印刷有限公司生產車間的一個角落,擺放著一臺受到尊貴禮遇的海德堡單色膠印機,這是公司購置的最早的一臺進口膠印機,已經有10年的歷史,它 見證并親歷了企業從起步到茁壯的過程,現在的它早已不被用于生產,身上經過精心擦洗,沒有一點油污,使用說明、設備標牌上的文字完整如初。工作人員說,它 現在可是公司的“珍藏品”。而與之形成強烈反差的是車間的另一頭,一字排開的幾臺民族品牌的高自動化程度的印后連線生產線正在轟隆隆地高速運轉著。
時 光荏苒,10年時光,這樣一家普通的印刷廠就是我國印刷機械行業快速發展的縮影。印刷設備由基本依靠進口發展至今出口額連年遞增,正朝著高速化、智能化、 數字化、功能的組合化方向邁進,輔助時間越來越短、注重節能環保、注重適應短版個性化需要成為企業最為關注的賣點;油墨、版材等印刷用器材產銷更是占據了 世界的半壁江山。未來,印刷機械及器材還將對《新聞出版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的將我國印刷業由大國轉變為強國的目標起到舉足輕重的推動作用。
十年印刷之看器材
“產量占到全球近一半,新型綠色環保型耗材將成為未來產業發展的主角。”
中國印刷及設備器材工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陸長安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報》記者采訪時自豪地說,10年間,我國版材產量和消耗量均已占到全球近一半,其中CTP版材的生產和使用總量增長最為迅速,占46%,近6年增長了20倍,占到全球產量近一半。
根 據協會對全國92條膠印版材生產線生產情況的統計,2011年我國膠印版材總生產量為3.71億平方米,占全球產量的50%左右,其中PS版材是1.93 億平方米,CTP版材是為1.78億平方米;膠印版材使用總量是2.59億平方米,CTP版材是1.17億平方米,CTP版材占全部膠印版材的46%。我 國已成為全球膠印版材的生產量最大的國家,也是膠印版材市場的最大應用國。
未來新型節能環保型免化學處理版和免沖洗CTP版將帶給印刷 制版領域又一場技術變革。陸長安介紹,目前國內新型環保免化學處理版和免沖洗熱敏CTP版已研發成功并投放市場。此外,2011年我國印刷油墨產量為 57.7萬噸,已經與美國、德國、日本并列躋身成為世界四大油墨生產國。
十年印刷之看設備
“與先進國家之間的差距在縮短,數字化、按需定制成引導產業發展的主力軍。”
“近10年,印機行業有了快速的發展,產業實力得到了整體提升,但要趕上印刷產業發達國家還需要時間。”陸長安談到,歐洲和美國等印刷產業發達地區,由于其產業基礎雄厚,我國印機行業與之相比還存在差距,但是這種差距在逐漸縮小。
要 繼續縮小這種差距并趕上這些發達國家,不僅需要整個產業鏈從前端到后端的共同協作、貫徹國際標準,更需要依賴于傳統膠印數字化以及數字印刷的手段。陸長安 介紹,數字印刷設備和印刷數字化設備在我國的發展速度之快令人震驚。以CTP設備為例,隨著CTP設備技術的不斷成熟和價格的大幅下降,從2005年開 始,裝機量呈現出大幅增長勢頭,2009年得到爆發性增長,截至2011年全國CTP設備保有量達到5500臺,其中國內本土品牌和國際品牌各占一半。
不僅如此,按需印刷與智能化的數碼印后系統相聯合的生產模式在國內已經起步,美國柯達公司數碼印刷系統配套本土品牌的深圳精密達機械有限公司的智能數碼印后系統,已經落戶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與此同時,擁有內核技術的本土數字化工作流程也得到了市場的認可。目前本土品牌企業已經開發新一代數字化工作流程系統,最終將實現數碼印刷和傳統方式融合的整個印刷過程的集成化生產。
未來,中國將成為數字印刷與印刷數字化設備潛在、龐大的市場,這也將成為我國和外國廠商激烈競爭的焦點。
十年印刷之看進出口
“國際交流更為頻繁、進口市場較出口市場更為成熟。”
2001年12月11日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10年間,我國印機行業也隨之經歷了走出去、引進來的歷程。從人人高喊的“狼來了”,到現今進口印機和國產印機在國內市場上的共生共榮,10年時間令我國印機行業體會到了機遇與挑戰、此消彼長、直至平衡。
中 國印刷及設備器材工業協會顧問劉萬瑞、韓曉良此前為記者提供的數據顯示,10年來,印刷設備器材進出口金額大幅上揚,進出口總金額由2001年的 16.68億美元增長到2011年的49.48億美元,凈增長197個百分點。出口長勢遠高于進口,進口10年來凈增111個百分點,出口則凈增1260 個百分點。
不僅僅是設備之間的走出去、引進來,雙方互通有無的技術合作以及合資、并購等商業行為也對我國印刷業今后的發展發揮了作用。 上海電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收購美國高斯國際公司以及日本秋山國際株式會社、遼寧大族冠華印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收購日本筱原公司的產品技術、專利、裝備和全 部庫存,這兩大事件成為近年民族品牌在國際市場上崛起的最好例證。陸長安認為,通過技術引進收購國外知名企業的方式解決了國內制造企業長遠的技術支撐問 題,由此也極大地增強了我國印刷企業在國際市場上承接國外訂單時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