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市場經濟沖擊,曾經風靡一時的長順古法造紙,如今瀕臨失傳。
位于長順縣白云山鎮翁貴村的造紙業始于清朝乾隆年間,是貴州造紙 業的發祥地,被譽為蔡倫造紙“活化石”。近日記者在翁貴村看到,該村多數造紙作坊,已經破敗不堪。“翁貴村140多戶人家中,以前幾乎家家戶戶都從事造 紙。”翁貴村村支書曹武光說,近年來,在工業紙張的沖擊下,全村從事造紙的農戶如今僅剩下3家。
“如今市場上的工業紙太多了。”采訪當天,村民岑德恩夫婦正在造紙作坊內選料房選料。老岑說,他家祖祖輩輩都從事造紙,他做這一行已有30多年。他說,按照古法造紙技術,從山上采原料到出成品紙,共有4個步驟72道工序。
老岑說,他們生產的紙張主要是民間用紙,用途并不廣泛,再加上成本攀升,造紙利潤并不高,很多造紙工匠寧可外出務工,也不愿意再從事這個行當。
“年輕人根本不愿意學。”老岑說,,如今掌握造紙技術的村民,多半都是上了年紀的人。他的3個兒子,都不愿意學造紙。
據悉,針對這一情況,長順縣有關部門已制定相關規劃,擬投資20萬元對翁貴村造紙作坊遺址進行修復;并出臺扶持措施,引導和鼓勵村民投身古法造紙行業,讓這一寶貴技術得以傳承和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