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要發家,搞印刷”到“要自殺,搞印刷”,業界的兩句流行語道出了印刷業一路走來的變遷。“要自殺,搞印刷”式的自嘲或許略顯夸張,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印刷業的經營現狀。尤其是最近十年,伴隨著新興資本的介入、集約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產業規模的擴大,印刷業面臨著整體產能過剩、服務模式雷同、同行壓價競爭等不良狀況。對此,印刷企業茫然無措、暫且觀望者有之,甩掉包袱、轉型改革者亦有之,上海印刷(集團)有限公司就屬于后者。
說起上海印刷集團,就不得不提到青浦印刷基地。這個項目,改變了上海印刷集團的命運,也引發了其掌門人的職業生涯變遷。
整合搬遷,打破僵局
沈劍毅,原為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經濟管理部主任,2007年12月被委派到上海印刷集團當總經理,其首堂大考便是著手相關企業向青浦基地搬遷的工作。沈劍毅為企業搬遷而來,然而,在這場必然發生的空間梯度轉移中,他想創造的不僅僅是物理意義上的變遷。沈劍毅要唱一出整合大戲,重新梳理上海印刷集團。
實則,在21世紀初的國有印刷企業中,整合搬遷、并購重組的戲碼并不少見,尤其是盤子鋪得較大的企業,過度投入、重復投入、惡性競爭、資金壓力等問題突出,整治困難。上海印刷集團面臨同樣的困境,其下屬的20余家企業相互間業務雷同度高,經營狀況不容樂觀,僅上海中華印刷有限公司當時就已虧損1000多萬元,已然陷入困境,到了不得不改的時候。
排除萬難之后,沈劍毅對下屬企業進行了集中整合,形成上海印刷集團三大品牌系列。包括上海美術印刷廠、商務印刷廠的書刊印刷部分等在內的集團下屬所有書刊印刷資源,集中至上海中華印刷有限公司,形成新的“中華”品牌,集體搬遷至青浦印刷基地;由下屬企業上海商務票據有限公司、上海絲網印刷廠、上海市印刷三廠等整合而來的上海商務印刷創意園區在市區成立,新的“商務”品牌應運而生,其主要服務于都市型印刷需求,比如短平快的商務印刷,還有票據印刷、制卡印刷及數字印刷等;還有一個是“新華”品牌,其市場定位為面向政府采購的保密印刷。三大品牌,錯位發展,一舉解決了內耗問題。
整合搬遷這一破舊立新之舉對上海印刷集團以后的發展影響巨大。企業搬遷后騰出的市區優質房產資源為資產運作增值創造了條件,不僅紓解了大額負債投資為企業后續發展帶來的資金壓力,也反哺了印刷主業。據沈劍毅透露,整合后的印刷主業,銷售、產出規模在兩年內翻了一倍。2010年上海世博會所有的園區導覽圖、節目單,還有不少相關書籍、內部資料等都交由上海印刷集團承印,使其賺足了面子,但如此龐大的項目能夠順利完成也得益于資源整合與資產重組后建立起的優秀團隊。整合搬遷這招棋算是下活了。
棋活之后,多元發展
2010年,智能電子媒體傳播技術迎來跨越式發展,傳統書刊印刷業受到了巨大沖擊,增長乏力。這讓很多書刊印刷企業體會到了負重爬坡,以書刊印刷為主業的上海印刷集團亦然。
為提早應對,上海印刷集團在堅持書刊印刷主營業務的同時,分離出部分生產資源著力于包裝印刷和商業印刷的開拓。包裝業務首先從高檔禮盒包裝印制入手,逐漸拓展至藥品包裝設計印制和監管碼賦碼,目前正涉足食品包裝印刷。但包裝印刷畢竟不同于書刊印刷,加上對包裝印刷上下游產業鏈的核心缺乏實質性的掌控,因此集團在包裝印刷領域的拓展較為謹慎,現階段尚未進行大規模生產設備投入,包裝印刷占總體業務的比重維持在5%左右。相對而言,集團對于商業印刷的拓展則大膽得多。目前,其總營收比重已經占到主營收入的50%以上。
在一個言必稱“數字”的印刷時代,如果不跟“數字”沾點邊,想必很容易被別人嗤一聲“落伍”吧。上海印刷集團亦在數字印刷領域的開拓中闖出了一片天地。
2009年,上海印刷集團用數字印刷的方式在絹上復制唐卡之時曾引發眾多關注;之后,集團采用數字印刷技術1:1還原復制了新疆龜茲的一個畫窟;2013年7月,其運用3D打印技術制作出的新疆龜茲石窟亮相上海國際印刷周。在沈劍毅看來,珍貴的文物是有生命周期的,用數字印刷技術對文物進行復原保存,其社會意義不言而喻,所以,他特別希望藝術品復制能給數字印刷帶來全新的發展空間。結合集團近年來在數字印刷領域的發展積累,藝術品復制和文物的保護性復制目前已成為集團拓展數字印刷的主要方向。此外,上海印刷集團還積極探索按需出版印刷、個性化印刷等業務,“打造依托數字印刷的集數字信息采集、數字文化產品傳播、文化創意產品設計、高端文化藝術品復制等多元化文化數字綜合服務商”即是其在數字印刷領域的發展構想。
近年來,在全球要求低碳環保的大趨勢下,越來越多的印刷企業都在積極拓展綠色印刷。其中,符合綠色和環保要求的柔性版印刷被提到重要位置。但受版材價格的制約,其規模化推廣速度較慢。將綠色印刷作為產業轉型升級主要途徑之一的上海印刷集團也面臨同樣的問題,不過可喜的是,該問題現已取得了一定突破。2011年,集團“新華”板塊開始嘗試使用柔性版水墨印刷工藝印制中小學教科書,發展到今天,已經擁有五條機組式柔性版水墨印刷生產線,為上海中小學生印制了45個品種計300多萬冊的教科書。
一系列動作使上海印刷集團這家老國企獲得了新生,2013年,其銷售收入同比增長5%。但結合目前的經濟形勢和行業環境,沈劍毅坦言,從事新聞出版實體服務很糾結,一方面要面對突飛猛進的新興數字傳播技術的挑戰,另一方面又要面對連年增長的人工成本的壓力。然而,從來只有消亡的企業,沒有消亡的行業。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沈劍毅和上海印刷集團依舊滿懷信心。據介紹,2014年上海印刷集團將努力實現全年銷售收入和利潤同比增長5%以上的目標,其已然向未來發起了挑戰。